更多
更多
张晓丽 徐敭 刘靖宇(已录用)
杨夏(责任编辑)
方高倩(已录用)
邹昊格(已录用)
王才干(已录用)
王胜淇* 程立峰(已录用)
王米娜 王思悦(已录用)
蒋成威1 金琬淇2刘东明△*(已录用)
投稿需知更多
(1) 请直接在本站在线投稿,编辑会及时审理(请您投稿时准确填写您的联系方式,以便稿件录用和杂志出刊后及时与您联系) zzsbjbtg2008@163.com (如需代笔请联系编辑)。 (2) 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 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所有来稿必须通过检测,文字复制比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
  • 输入文章编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分类 > 农业科学论文 >

农业科学论文

蛾类性信息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

【作者】 王博; 林欣大; 杜永均;


【机构】 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医健康与环境生态研究所;


【摘要】 蛾类通过产生和识别物种特异性性信息素来引发后续交配行为,因此它在两性交配行为中至关重要。它们具有不同碳链长度、末端官能团、不同双键位置和构型等化学结构特征,本文详细讨论了不同蛾类性信息素的合成途径以及催化每一步反应的相关酶系,列举了15种夜蛾科不同亚科常见物种的性信息素组分及其比例,总结了产生特定比例性信息素的可能原因,查阅了夜蛾科不同物种已经鉴别的性信息素,并按照不同亚科、不同官能团和碳链长度对其进行分类。归纳了同一物种及其亲缘物种性信息素组分和比例的变异,总结了产生变异的分子机理,讨论了性信息素变异和物种进化的关系。最后以生物合成激活神经肽(PBAN)为主,介绍了其调控途径和机制。本文旨在以不同的蛾类性信息素合成途径为线索,从共有合成途径出发深入了解其规律和共性,从特异合成途径出发探究物种间的进化和变异,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其应用。 更多还原


在线投稿

编辑验证

编辑公告:不在公告内的编辑联系您,请核实身份


刘编辑   赵编辑   沈编辑  



投稿邮箱:

zzsbjbtg2008@163.com










医药卫生|工业技术|教育教学|科学技术|财经贸易|建筑工程|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其他综合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杂志社